一、闽南建筑特点

1、适应地方气候的空间特征。闽南地区,除了西北的边缘之外,其大部分地区属于的是亚热带季风气候,从气候特点上来说,这种气候夏天高温多湿,降水量充足。又因为属于沿海地区,所以夏季多台风。为了适应这种特定的自然条件,闽南建筑中的天井采用方整的形式,并且让两厢的榉头保持开敞的状态,另外前后进出的厅堂也是面向天井开放的,从而使其具有良好的通风、防潮效果。

2、独特的结构形式。闽南木构架大致可以区分为两大体系:一种是用于寺观、祠堂等建筑中的插梁坐梁式构架,另一种是用于住宅等建筑中穿斗式构架。这两种独特的木架构基本上只有在闽南的建筑中才能够看到。

3、鲜艳的色彩。闽南建筑中,不同的建筑有不同的色彩形式。寺观、祠堂的色彩以红色、黑色为主色调。柱子、通梁、寿梁、斗拱等大木构件,普遍刷成红色或黑色,木雕部分如托木、吊筒、通随、圆光、束巾、斗抱等以青绿色为主,并用化色的手法突出轮廓。居民建筑的色彩则与寺观、祠堂的建筑有所不同,在选材上多采用杉木,并且保留杉木的本身,从而让建筑给人一种朴素、淡雅的感觉。

闽西建筑特点!

1、闽西南乡村的土楼主要是圆形与方形,主要分布在南靖永定一带。每一座土楼都 有一个名字,大都取自族谱里的祖训。永定的土楼以高大、建造精致而闻名。湖坑镇的振成楼和承启楼都成为当下热门的旅游景点。这种圆楼都由两三圈组成,环环相套,外圈高十余米,四层,有一二百个房间,一层是厨房和餐厅,二层是仓库,三、四层是卧室;二圈两层有三五十个房间,一般是客房,中间是祖堂,是居住在楼内的几百人婚丧嫁娶的公共场所。

2、楼内还有水井、浴室、磨房等设施。土楼采用当地生土夯筑,墙的基础宽达三米,底层墙厚1.5米,向上依次缩小,顶层墙厚也不小于0.9米。然后沿圆形外墙用木板分隔成众多房间,其内侧为走廊。土楼除具有御敌的作用外,还具有防震、防火、防盗以及通风采光好等特点。由于土墙厚度大,因而隔热保温、冬暖夏凉。

3、土楼最早建于唐代,但现存最多的还是清康熙年间至20世纪70年代所建。土楼的建筑过程中有一个很为外人津津乐道的地方,便是它的建筑材料红壤土中加入了红糖、蛋清和煮熟的糯米饭,据说这是客家人的独创方法———为的是进一步加强粘性。